第一炉钢水、第一架飞机、第一艘万吨轮船、第一台1150毫米初轧机……在东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曾经诞生了数不清的“新中国第一”。而如今,东北经济却面临着严峻的下行压力。近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把脉东北经济发展并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专家表示,尽管东北经济下滑压力很大,但其要素禀赋和转型潜力都十分可观,只要持之以恒地推进改革,东北振兴将指日可待。 增速下滑 事出有因 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东北三省增速排名均位于榜单尾部。其中,辽宁GDP增速仅为2.6%,排名垫底;黑龙江GDP增速为5.1%,排名倒数第三;吉林GDP增速为6.1%,排名倒数第四。而同期,排名前三名的重庆、贵州和天津则分别录得11%、10.7%和9.4%的增速。 有分析人士指出,“新东北现象”表面上看是外需不足、投资拉动减弱造成的“减速”,但实质上是没有解决好的传统产业发展困境和老工业基地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 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瑞看来,东北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它的物质基础虽然丰富,但现在资源枯竭,生产工艺包括基础设施都出现老化,这是其客观条件的问题。第二,东北过去最早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而在新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其经济体制却未能很快跟市场经济接轨。第三,这个区域独有的亚文化也对经济转型发展产生影响。 四方面着力“变中求进” 那么,这种“新东北现象”应如何破局呢? 此次政治局会议为东北经济振兴开出了4剂新药方: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二是推进结构调整,下大气力改变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的单一产品结构。三是鼓励创新创业,把创新作为东北内生发展动力的主要生成点,激发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激情。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生导师刘凤朝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科技积累、完善的产业体系等诸多优势,而且这么多优势都复合在一个地区上是比较少见的,只不过没有获得很好地利用。 “事实上,政治局会议对东北问题作出了非常准确的判断,一针见血地指出东北问题的根源在于体制机制。未来,只有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放松政府管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释放市场竞争活力,创业创新行为才能获得鼓励,企业的盈利才能提升,税收来源便有所保障,从而也就能有更多的财力来改善民生。”刘凤朝分析。 挖潜力重在转型升级 下行困难不足惧,补齐短板挖潜力。在不少经济学家看来,东北地区的机遇显然大于挑战。专家普遍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还蕴藏着巨大的活力,装备制造业在世界上还有很强的竞争力。在今后相对较长的一个时期内,东北经济仍将处在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在东北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竞争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仍将是第一位的。 (编辑:红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