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高大伟: 今年制定首批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两只丹顶鹤从黑龙江飞往延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连续三年来北京越冬……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动物扎堆儿来北京做客,有的干脆在北京“安家”。今年,北京还将采取哪些措施保护野生动物?北京“两会”前夕,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高大伟。 据他介绍,2022年,全市计划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制度、标准和监测体系,制定北京第一批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野生动物保护 计划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新京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去年10月发布《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北京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大都市之一。下一步在保护野生动植物方面,北京有哪些计划? 高大伟:2021年公布的全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显示,一系列“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措施的采取,使北京1.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596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其中野生鸟类超过500种,占我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在二十国集团(G20)国家首都中排名第二。同时,北京记录在册的植物品种也超过2000种(维管束植物),北京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2022年全市计划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制度、标准和监测体系,以编制园林绿化行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为统领,统筹编制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市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野生动物栖息地规划等专项规划,制定北京第一批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严防外来生物入侵,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加大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做好野生动物救护工作。在野生动物大规模迁徙等时间节点,加强野生动物交易执法,加大联合检查和专项打击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猎捕、采集、运输、交易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等违法行为,让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在首都“安家落户”。 ●百万亩造林收官 回天地区、南中轴等构建大尺度城市森林 新京报:2022年是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的收官之年,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高大伟:截至2021年底,全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已经完成任务85.3万亩,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市园林绿化行业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取得的成果。 2022年计划完成造林绿化15万亩,实现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的圆满收关。在核心区、中心城和城镇地区,围绕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充分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新增绿地200公顷,新建一批城市休闲公园、城市森林、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不断改善市民身边的绿化环境。 在平原地区,围绕城市副中心、回天地区、南中轴等重点区域,通过填空造林、连接连通原有林地、公园、绿地等资源,构建大尺度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增加绿化9万亩以上。 重点突出绿隔地区公园环建设,持续推进奥北森林公园二期、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温榆河公园等重点公园建设;扩大新城公园绿地面积,建设顺义“千亩海棠园”“千亩银杏园”、昌平生态公园沙河片区;结合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美丽乡村绿化美化,实施景观生态片林和村头公园建设100处。 在生态涵养区,统筹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加大生态廊道连通和废弃矿山修复力度,实施生态修复6.44万亩。在施工设计上,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选择乡土、长寿、抗逆、碳汇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加大裸地生态治理力度,推进林下经济发展。在建设管理上,要统筹造林绿化与湿地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动物栖息地、小微湿地建设,为野生动物和鸟类栖息创造条件。 ●庭院一棵树 老城区绿色发展实现胡同里一处一景观 新京报:2021年,北京在核心区启动了“庭院一棵树”工程,这个工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目前的实施情况和新一年的计划是怎样的? 高大伟:为贯彻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和老城保护提升工作的相关指示,园林绿化部门在首都核心区结合当前城区绿化美化工作的发展现状,在有条件的文保单位、学校、医院、居民区等院落开展“庭院一棵树”计划,持续提升街区生态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焕发老城活力。 经过多年的绿化美化建设,首都核心区绿量大幅增加,增绿空间变得十分有限,“庭院一棵树”计划的提出,对于市民和社会单位来说,虽然不是大面积对周边的环境进行改观,但提高了居民生活小范围的绿色指数。2021年“庭院一棵树”工程已在核心区四合院、平房院落、胡同单位等地栽植400余株乔木。未来,东、西城区将继续探索老城区的绿色发展,实现胡同里的一处一景观,努力打造宜居绿色的生态环境。 ●全龄友好型公园 今年将开展30处全龄友好型公园改造 新京报:2021年,北京启动全市公园绿地全龄友好化建设,全龄友好包括哪些内容?目前示范点的建设进展如何?在2022年,还有哪些公园将进行全龄友好改造和建设? 高大伟:为进一步提升全市公园服务水平,市园林绿化局创新提出建设全龄友好型公园理念,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群使用需求,合理配置服务设置、无障碍设施,因地制宜设置体育场地和健身设施,解决好老年人进公园景区的数字鸿沟问题,着力提升公园管理服务的便民化、智能化水平。 全龄友好公园设计和建设中突出体现4个方面,一是栏杆、座椅、指示牌、果皮箱、厕所以及无障碍设施等服务设施的更新。二是健身步道、篮球场等体育设施的配建。三是丰富植物配置、建设小微湿地、昆虫旅馆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建设。四是配置监控、防火、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导览等智慧园林设施。 2021年全市完成了地坛园外园、人定湖等10处全龄友好型公园改造,2022年全市将开展东城玉蜓公园、西城玫瑰公园等30处全龄友好型公园提升改造,提高绿化品质,增加体育健身、无障碍等基础设施。 新京报:在“增绿”方面,北京2022年和“十四五”期间有着什么样的目标? 高大伟:2021年全市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建设50处,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7%。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建设过程中,突出城市森林理念,营造“近自然”生态景观,坚持“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的原则,合理配置植物。在满足生态服务功能的同时,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建设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加强基层设施建设,增加体育设施和无障碍设施,满足周边居民日常休闲、健身等多种需求。 2022年全市计划新建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50处,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到88%,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开窗见绿,出门进园,给首都百姓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绿色获得感。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