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鸿铭 香港近年政争频繁,一些关乎香港长远发展的议题往往被忽略。以边境河套发展为例,这块约一平方公里的土地,闲置至今已近二十年。尽管特区政府曾多次提上决策议程,但仍然未能尽快形成必要的共识。 事实上,河套区可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开发区,引进高教、高科技甚至是艺文机构,对香港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都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让河套区尽快上马,应当成为各界的关注焦点。 河套区发展最早要追溯到回归前,回归后两地政府在多次会议中均已明确表示,应尽快达成共识并展开相关的前期研究。 到了二〇〇七年,当时的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推出的十大基建项目之一,便是河套区发展。当时表明,应由香港及深圳合作会议拟定发展用地,目标以高等教育为主,并辅以高新科技研发及文化创意产业,冀望推动华南地区发展及提升珠三角地区的竞争力。到了二〇一三年,行政长官梁振英在立法会回应议员提问时,亦指出河套区发展的重要性,他当时还提及该区可供文化艺术界发展,曾引起一段时间的讨论。 形成区域合作典范 河套区发展,不仅仅是香港一地之事,涉及与深圳市政府的合作,这是河套这块土地的特质以及双方长期会议的共识。但从二〇〇七年至今已近九年时间,为何仍无法进入必要的落实阶段?当然,落马洲河套地区(A区)的开发建设工作涉及深港双方合作,两地在联合开发管理机构、管理模式、运营方式、双方权利义务、利益分享、学位分配、人员和货物进出模式等一系列关系落马洲河套发展的重大问题还未达成一致,缺少推进实施建设的工作机构,导致实质性开发进展缓慢。 应当指出,双方对共同研究河套区开发的共识是高度一致的,本届特区政府亦积极展开必要的前期工作。双方都认识到,做好河套区开发,对双方城市都有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形成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区域合作典范。 事实上,河套区之重要性已绝非简单的“提供土地”,而是可以成为类似于美国“大湾区经济”的模式,成为华南地区的“大湾区”。这块约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具备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条件和基础,特别是深港都市群是开发度最高、经济最活跃的区域,如果可以通过打造开放互动的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新格局,把香港作为国际自由港的体制优势和连接内地广大市场的深圳高科技创新产业有机结合,其效应绝不仅仅是两地经济体量的简单叠加。 “国际自由港”的体制优势,结合“深圳高科技创新产业”,香港与深圳在河套区的发展,前景有理由令人感到乐观。事实上,深圳近年在高科技发展上成就举世瞩目,有一系列走在世界前沿的高科技企业与产品;而香港拥有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运作经验,以及专业制度与国际联系,必然可以大有作为。 例如,两地政府可以在边境地区共同建立通讯及IT产业、生物健康产业、机器人产业三大科技创新产业链的国际人才中心。一如有学者指出:“河套地区有潜力发展成为上述合作模式的一个试点区域,将来还可向深圳河两岸进一步延伸,构成‘深圳南山科技园—福田保税区—落马洲河套科技园—古洞北科研发展区’深港跨境创新走廊,为深港澳大湾区注入创新活力。”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深圳市方面对此早有深刻认识,多届政府都大力推动这方面工作向前发展。而今年三月三十日,市委书记马兴瑞专程赴港,与行政长官梁振英会晤。双方就两地进一步加快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开发建设及深港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进行了沟通。 公众会明白河套发展需要深入的研究以及前期的探讨,必要的程序绝不能少。例如要研究河套地区适用香港的法律问题、出入境管理模式,并提出具体建议,开展机构组织、工作机制、产业规划、口岸管理、空间形态等方面的研究,指导开发建设等等。问题一点也不简单。但环顾世界,极少有像河套区这样的极其珍罕的土地,长期闲置绝非好事。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看,都应当加把劲向前推动,争取在年内出台具体的落实措施或建议。 有关方面应当将此事提到更重要的议事优先日程,促进并加强深度合作,并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这对整个香港的未来发展、对香港市民的切身利益,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希望香港能尽快从政治争拗中走出来,认真思考对香港至关重要的发展议题。 (香港青年议会会长)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