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疆 前不久,横空出世的“僵尸肉”令所有人既惊且怒,没想到,市井坊间热议半月之后,事态正向着另一个方面急速发展。7月9日,有记者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章《剧情逆转的时候到了:“僵尸肉”报道是假新闻》,认为“僵尸肉”其实并不存在。7月12日凌晨,受质疑的新华社记者李丹发文反击,称自己采访近一周,联系多个部门和当事人,核心事实由相关部门两次确认,“僵尸肉”不是假的! “僵尸肉”事件发展至今,可谓一波三折:“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原发报道令人猝不及防,当公众化愤怒为力量集思广益之际,“剧情逆转”之文的广为传播,使人顿生一拳打在棉花上之惑,接下来,身陷舆论漩涡的原发报道记者,顺理成章站出来回应舆论质疑。双方各执一词,这注定是一场难以轻论胜负的较量。不过,在一次次舆论突变中不知所措的公众,此刻最关心的问题显然是:骇人听闻的“僵尸肉”到底有没有? 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个核心问题上,依然缺少权威的声音。最新消息是,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会同海关总署、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计生委、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海关总署公安部关于打击走私冷冻肉品维护食品安全的通告》,通告称,在今年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中,有的查获时生产日期已达四五年之久,对所有查获的走私冷冻肉品,海关均依法予以销毁。这似乎可视为一种官方回应,但显然仍无法完全消除公众的疑虑。 有人提出,舆论执拗于此未免小题大做,因为冻肉是“70后”、“80后”抑或“90后”、“00后”并无本质区别。这显然是一种“和稀泥”的说法:冻肉是“×0后”或许没有质的区别,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此事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正是因为“70后”、“80后”等字眼严重挑战了公众的想象力和忍受力。此刻回避这些字眼,不免给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感觉。诚如专家所言,“僵尸肉”尚无明确概念,但这是否意味着所有超期冻肉都可以一概称为“僵尸肉”?对于监管部门来说,食品安全无小事;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此事关系到新闻素养和公信力问题,都可谓“兹事体大”。 事态至此,“僵尸肉”这个词本身需要一个权威论断。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出现超期冻肉并不令人意外,但如果“冻龄”数十年的冻肉现身于市场,势必意味着食品安全防控体系孱弱到令人惊叹的程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僵尸肉”确有其事,无疑意味着食品安全防控体系须全面反思;如果“僵尸肉”只是夸大其词,媒体从业人员的新闻素养难免要遭受质疑。非此即彼的事态格局,注定不可能“两全其美”,但这是平息舆论质疑的必然代价。 无论“僵尸肉”事件最终如何收场,它都指向了人们最为关切的食品安全问题,唯有建立在信息公开和还原真相的基础上,才能对此进行深入剖析与全面反思,也才能让公众对当前食品安全监管有一个客观评价。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