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小之 中央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已满两年。今年,全国已查处37370件违反八项规定精神案件,2000多件案件被点名曝光,违规官员的真实姓名渐入公众视线,曝光案件利用图片、影像资料曝光目标,在互联网上快速升级,使得网民监督人数也呈现井喷式上升,这种行为将其监督塑造成为一种“权力”,就形成了“上下曝光、下上监督”的合力。这种模式能否将反腐网络越织越密?“杀伤力”能否越来越猛?点名曝光的真正威慑力又何在呢?(人民网12月2日) 点名曝光,不是仅仅为了对违纪官员的“指名道姓”,更多的是为了把违纪行为暴露在阳光下,起到震慑、导向、监督作用。一方面,反映了反腐倡廉的进步和成效,增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另一方面,惩处了违法犯罪官员,规范了官员执政行为,提振了党员干部对中央八项对规定精神落实和切实转变作风的信心。 实现了监管部门与群众的良性互动。中纪委对3000余名违反八项规定官员曝光,都属于“赤裸还原”、“一身精光”,这种对违纪官员的实名通报,算的上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是下猛药、出重手,不留情面的做法。职能部门通过报道官员名字、违纪案件,是为了真实有效的反映目前反腐的重点和力度,这种从上的信息来源到从下的意见反馈,就形成了网民和职能部门间的互动和信任链,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则违纪报道还可能通过群众举报的证据来反复论证,从而引申出更“引人注目”的信息,这种“指名道姓”就是对官员心理上的“考验”,避免了“做表面文章”,“走过场”的情形,点名曝光方式也必将成为一种趋势,成为威慑官员的一种隐形手段。 助推了网络反腐监督平台的诞生。网络平台的公共自由性决定了其“魅力”彰显。一张照片、一段视频,就足以将违纪官员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网上举报纳入官方反腐渠道,群众不在是“隔江湖之远”,而是在积极寻求一种主动权力,以自身掌握的信息来助推官方反腐。在这种“火眼金睛”的监督之下,一经发现滥用职权、不作为、少作为等行为将“被点名”,这种通报让全民都看得清清楚楚,官员心理上自然也多了一份担心和胆怯。 让违纪官员的大名暴露在阳光下,传达了中央对违抗纪律、顶风作案官员不留情面、绝不姑息的态度,这种行为促使广大党员干部从违纪案件中汲取教训,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也会促进政府官员更加廉洁、勤勉。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