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 >>"煤改电"工程之外的简易楼 取暖、防火只靠土法子

"煤改电"工程之外的简易楼 取暖、防火只靠土法子

时间:2014-11-26 10:51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北京晚报
 三层高的白纸坊北里11号楼,顶层已经被烧成了空壳。11月22日晚,一场大火把这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简易楼烧掉了大半,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三层高的白纸坊北里11号楼,顶层已经被烧成了空壳。11月22日晚,一场大火把这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简易楼烧掉了大半,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家住10号楼的张大妈,站在咫尺之遥的火灾现场前,苦闷地唠叨着:“如果我们这儿没着火,可能都没人关注我们,谁能想到,北京城的二环里面,还有我们这么破的楼房,没有独立卫生间、没有燃气管道。暖气,我们家从60年代等到现在,50多年了,还是没通。”

  白纸坊北里约有20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简易楼,至今没有通暖气,每年冬天,这里千余居民都是靠煤炉、“小太阳”电暖器熬过寒冬。虽然22日晚那场火灾的原因还没有公布,但张大妈和老街坊们都担心,悲剧会再度上演。

  “没暖气,冬天,滴水成冰。自己想办法取暖,咱这房子,木质门窗,用煤取暖,很容易着。电线50多年没换过,用电暖器,线路也容易着火。楼跟楼之间,几乎没有空隙。如果22号那天晚上有大风,这一片就都点着了。”

  是忍受寒冰,还是挑战易燃的极限,白纸坊北里千余名居民,每个冬天都在忍受煎熬。

  许多铝质烟囱从屋内探出

  就像北京城很多老地名一样,白纸坊的来历当然与纸有关。

  历经元明清,直至近代,白纸坊一代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个造纸坊。1956年成立了宣武造纸厂、北京合营造纸厂等三家大中型工厂。不久之后,造纸厂撤走,这里成了纯粹的居民区。没想到50多年过去了,原先造纸厂的痕迹无处可循,这里的居民楼却像纸张一样,保持着易燃的特性。

  白纸坊北里11号楼,掩藏在一片老旧小区之间。这是一栋标准的简易楼,只有三层,红砖垒砌成墙,油毡做成房顶。木质门窗已经斑驳,少数居民用塑钢窗将其替代。11月22日那晚的火灾,将11号楼三层房顶几乎全部烧空,窗户玻璃因高温而爆裂,散落在楼房四周。

  张大妈就住在与11号楼相邻的10号楼,两楼之间的间距,原本有十米,但简易楼在其50多年的历史中,又不断派生出简易房。私搭乱建的简易房,挤占了楼与楼之间的空隙,过道只有两三米宽,别说机动车,连三轮车都需要小心避让,才能顺利通行。火灾发生时,因为过道狭窄,消防车根本无法驶抵现场,消防战士用几十米的水管接水,才扑灭了11号楼的大火。

  “那天晚上是没风,我们运气算不错的了,你看这房子挨房子,还有大树,把房子都连到了一起,有点儿风,就全点着了。”

  据勘察现场的消防战士介绍,火灾的原因暂时还不清楚。不过,张大妈和老街坊们都觉得,很可能与取暖有关。

  “你看见没,就那个银白色的铝管子,就是烟囱,烧煤炉排废气的。”顺着张大妈的手指,抬头往烧焦的屋顶看,焦黑的屋顶下,一根根形状各异的铝质烟囱,与墙面垂直,兀自挺立。张大妈说,只要有这种烟囱,家里就一定是用煤炉取暖。在白纸坊北里这20多栋简易楼,这种取暖的方式,在过去50多年都是主流。“我们当然也知道,烧煤有危险,一是容易着火,二是煤气中毒,但冬天冷,又没通暖气,怎么办?”

  火灾现场旁就是蜂窝煤库房

  张大妈把记者引入10号楼一层一间只有10平方米的小单间,楼道里没有灯,白天也是漆黑一片,屋子里光线也很暗淡,一只铁质的煤炉,默默燃烧。煤炉上,接着根新换的铝质烟囱。煤炉边,堆着几块还没烧过的蜂窝煤。

  50多岁的张大妈,在上世纪70年代,嫁到了白纸坊,而那时候,她的公婆已经在此居住了十多年,“我们家从有这个房子,就住在了这儿”。这50多年来,北京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环通车、三环建成,再到四、五、六环,城市的边界越扩越大,但城中心、二环里面的白纸坊北里却一直没有变化。

  “这么多年了,又是拆迁、又是老旧小区改造、又是煤改电,跟我们好像都没有关系。”做饭用煤气罐,解手去公厕,取暖用煤炉,张大妈家这些生活细节,几十年未曾改变。

  老人家有点自嘲地说:“我们倒也是自采暖,等天冷了,就自己烧煤炉,不受局限。”

  每年一到冬季,张大妈家的头等大事,就是采购蜂窝煤。以前,蜂窝煤就近就能购买,如今从环保出发,北京大力推进“煤改电”,蜂窝煤越来越难找。“现在的蜂窝煤,都是六环外的工厂烧制好了,送到城里的代售点,我们去订,花钱让他们给送过来。”

  每个冬季,张大妈家大约要使用1600块蜂窝煤,一共需要花费1200块钱,“大概是两车,一车能送800块”。送来的蜂窝煤都囤在楼前的小库房里,库房每家都有,只不过是私自搭建的。

  张大妈家的小库房,就在自家的楼道口,10号楼有其他居民,直接把储煤用的小库房,搭到了11号楼的后身。所幸22日那场大火,没有点燃满是蜂窝煤的小库房,不然火灾的破坏力可能更大。

  “没辙,谁也不想这么危险,地方就这么点儿,人都不够住,只能把煤堆在人家楼下了。”对于老街坊们储煤的方式,张大妈也表示理解。

  她家现在住着三口人,一共两间房,一间是简易楼里面的小单间,一间是楼外私搭的小平房。孩子已经成家,家里住不下,只能在附近又租了间平房。“我们这儿好点儿的房子,一套就是好几百万,像我们工薪阶层,可买不起。”

  防火只能用土法子

  简易房的产权在房管局,张大妈无权出售,所以她只能等待,“前几年说过要拆迁,也说过要改造,等吧。”

  但是每年冬天的取暖,必须采取积极的方式,尤其是应对潜在的危险。

  她想过自己实现“煤改电”,用“小太阳”电暖器取代煤炉。但是简易楼的电线几十年没有维修,一过热极易燃烧,她家的“小太阳”用过几次后,就束之高阁。空调,取暖效果一般,而且也同样有用电隐患。对比下来,相对高效、安全的取暖设备依然是煤炉。

  为了防止燃烧不充分,蜂窝煤必须事先晒干。为了防止烟囱漏气,张大妈家每年都会更换新的烟囱,以保证密封效果。她甚至还在房门上装了一个简易的排风扇,“每天晚上打开一会儿,不然不敢睡觉”。

  不管煤炉开不开火,张大妈都要在上面放一壶水,以防有易燃物进入煤炉。几十年积攒下来的防风险土方子,张大妈还在用,最近,她听说邻居小青在网上买了一个一氧化碳报警器,“过几天我问问她效果好不好,如果好用,我也托她给我买一个。”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好歌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6-04-11 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