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 >>长江首个国家级江豚救护中心建成9年没救一头江豚

长江首个国家级江豚救护中心建成9年没救一头江豚

时间:2014-07-10 09:28来源:成都商报 作者:成都商报
由国家和江西省投资543万元。当时媒体报道,该中心投入运行后将形成覆盖鄱阳湖5000多平方公里和长江江西段152公里长水域的江豚全天候救护和资源动态监测保护网络,并逐步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豚救护中心。

  核心提示

  建成之初

  称将覆盖鄱阳湖

  由国家和江西省投资543万元。当时媒体报道,该中心投入运行后将形成覆盖鄱阳湖5000多平方公里和长江江西段152公里长水域的江豚全天候救护和资源动态监测保护网络,并逐步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豚救护中心。

  9年以来

  没救过一头江豚

  该护中心成立9年来,未救助过一头活体江豚。办公楼的一些窗户玻璃已经破碎。屋内空荡荡的,只有一层厚厚的灰尘。最大的一个用来给江豚繁育鱼苗的饵料池,早已被私人承包,成了市民垂钓的鱼塘。

  剖析原因

  距江豚栖息地远

  有专家表示,救护中心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江豚不适合长距离的运输,会造成二次伤害;第二,救护中心周围环境的变化,已不适合江豚生存;第三,救护中心功能不完善,达不到救护的要求。

  “你不曾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更不曾向我们索取过什么,却因为我们的原因正在逐步走向灭绝。”———《寄给江豚的一封信》

  最新数据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仅存1040余头

  洞庭湖的江豚数量仅有85头,鄱阳湖的江豚数量在300头~400头之间

  江豚的数量已少于大熊猫

  江豚死亡的速率在每年5%到10%之间

  如无有效措施,长江江豚将继白鳍豚后在15年内功能性灭绝

  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的我国长江流域首个国家级江豚救护中心,如今门口杂草丛生,繁育鱼苗的饵料池也变成市民消遣的鱼塘。建成9年来,该中心并未真正救治过一只活体江豚。

  该中心的主管单位江西省渔政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否认“废弃”,只是说这一中心为“备用”,暂未启用。然而,有专家表示,救护中心选址时经验不足,远离江豚栖息的鄱阳湖,运输过程中甚至会对江豚造成二次伤害,因此被闲置9年。

  投资543万元

  政府主导首个江豚救护中心

  7月4日,成都商报记者来到位于南昌市东北方向10余公里的江豚救护中心。这一救护中心设在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下称水科所)附近,办公场所仅为一栋两层的办公楼,早已破损不堪,没有一个工作人员,有的窗户玻璃已经破碎。透过玻璃向屋内看,一股刺鼻的味道扑面而来,屋内空荡荡的,只有一层厚厚的灰尘。“江西江豚救护中心”的牌子周边杂草丛生,有些地方已经成了菜地,不远处高耸的商品楼将其包围起来。

  办公楼的一楼还写有“垂钓规则”,最大的一个用来给江豚繁育鱼苗的饵料池,早已被私人承包,成了市民垂钓的鱼塘,有五六名市民正在钓鱼。其他饵料池则已荒废,长满青苔。

  然而,9年前,这一救护中心的建立在全国都颇有影响。2003年,为了拯救江豚,经农业部批准,由国家和江西省投资543万元,由江西省渔政管理局于2003年开始兴建我国长江流域首个江豚救护中心,于2005年3月26日建成。据江西省渔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省每年直接用于江豚保护的资金为100多万。

  这个国家级江豚救护中心以设在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附近的中心站为主,在江西省渔政管理局星子县、湖口县和都昌县分局设立分站。中心站主要开展江豚的暂养救治、科研、科普等工作;3个分站主要开展江豚资源动态监测和应急救护工作。

  这个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的项目,建成时,中央及江西省的多家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据当时媒体报道,这一中心的作用是:投入运行后将形成覆盖鄱阳湖5000多平方公里和长江江西段152公里长水域的江豚全天候救护和资源动态监测保护网络,并逐步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豚救护中心。同时为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提供豚类研究及实验基地,为我国江豚资源保护工作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

  九年没救过一头江豚

  专家称远离江豚栖息地是缺陷

  该中心位于南昌市区的赣江边,远离江豚在江西的主要栖息地鄱阳湖,随着南昌城市发展,周边已高楼林立。

  据成都商报记者了解,这一长江上首个国家级江豚救护中心成立9年来,未救助过一头活体江豚,甚至一些江豚保护的资深专家都未去过这一救护中心。据江西省渔政局副局长陈芙介绍,仅有三四只死去的江豚被运到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进行保存和解剖。

  有专家表示,救护中心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江豚不适合长距离的运输,会造成二次伤害;第二,救护中心周围环境的变化,已不适合江豚生存;第三,救护中心功能不完善,达不到救护的要求。这位专家表示,发现需要救助的江豚,最好的办法是在现场就进行处理,治好伤后就放归自然。如果发现了伤情较重的江豚,在现场救不活,拿到保护中心也没用。

  江西省渔政局副局长陈芙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建救护中心是为了将需要24小时监护的江豚运到南昌救护,但长途运输也会导致二次伤害,能就近处理最好。

  对于为何要将救护中心选址在南昌市区周边。他说,受当时条件限制,救护中心紧邻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也是希望借助水科所的人员、技术、设备力量,整合资源。

  江西省渔政局资环科科长刘小龙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否认救助中心的建立缺乏论证。他说,建设之前,是经过全国多位专家多次论证。在当时的条件下建设救护中心很有必要。救护中心是备选方案,救助有特殊需要的江豚。他并不认为救护中心已经废弃,“不得已的情况下随时还能启用。”

  刘小龙称,这一中心主要是为了保护赣江内的江豚。他说,以前赣江还有江豚,现在有时到了冬天都干枯了,更别说有江豚了。他称,是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中心废弃。

  江西省渔政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一些因素没有考虑在内,是受当时的对江豚认识的局限性影响。

  目前施行的救护方式

  湖面上设置网箱 就地暂养

  官方虽不承认中心已废弃,但这一中心的模式在之后并未被推广。据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在江西省江豚出现较多的县,都设立了救助江豚的暂养池,但暂养池均未采用救护中心的模式,而是直接在自然水面上设置网箱。有专家表示,这一模式与鱼塘相比有诸多优势。 (编辑:红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