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荫南,男,徐州铜山人,1922年出生。他一生经历了三次入伍,四次求学:抗战时期,他是游击队员、青年学生、远征军战士,1949年12月,他随部队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他收集了很多20世纪40年代学习生活和军旅生涯中的照片,共计260余张。相册中保存有两张白崇禧签名半身照,以及陈诚、黄杰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若干张签名半身照。解放后,他将这些照片交予家乡的徐州铜山区档案馆收藏。目前,2本《苗荫南像集》已入选江苏省珍贵档案文献名录。 1938年5月19日,晴空万里。虽然这年的麦子熟得格外早,然而田间奔跑的人们谁也顾不上憧憬丰收,他们急于逃离那个被日本侵略者空袭多时的家园徐州。当天下午6时,跑反的队伍停在树阴下小憩,忽然有人指着西北方向天空中浓烈的硝烟哭着说:“毁了毁了,日本人进徐州了!”76年过去,当年在跑反人群中的苗荫南对那段不堪的往事记忆犹新。前不久,记者在徐州市民俗学会副会长李世明和张瑾引导下,在徐州市奎西社区橙黄时代小区的家中,这位92岁的传奇老人平静地讲述了当年这段充满青春热血,让人肃然起敬的历史。 亲历徐州沦陷 18岁瞒着家人参加游击队 苗荫南的经历非常幸运,充满传奇,一生在部队和学校之间辗转。据徐州市民俗学会副会长张瑾介绍,除了收藏有抗战时期的珍贵照片,热爱写作的他晚年还写下了《七十三年后的回忆》和《正气歌》两本手稿。徐州沦陷不久,他就参加了地方抗日武装,后来还参加了正规部队,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苗老对那段抗战的历史记忆非常深刻,至今讲述起那段经历依然条理清晰。苗荫南说:“1938年5月,徐州被鬼子侵占了,徐州人民惨遭日本鬼子侵害的悲惨,难以用语言形容。我不仅耳闻目睹了,也亲身承受了,因而就更加深了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徐州沦陷后,周围的抗日游击组织纷纷成立,我就产生了参加游击队和日本鬼子拼命的思想。” 1940年10月,苗荫南通过介绍人陈洪琛,在丁庄南集见到了鲁苏战区苏北游击第三纵队第一支队的后勤负责人孟广存。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除了在正面战场对日作战外,也在敌后开展了游击战争,苗荫南参加的鲁苏战区苏北游击第三纵队即属国民党军队。通过谈话,支队批准苗荫南入队,当时他激动地竟落了泪。此时,他才18岁,之前学习成绩很好,家里人都希望他在学业上有所建树,这次报名参军的事他完全都是瞒着家里人。苗荫南当时个子小,又有些文化基础,部队里安排他做文书工作。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战斗,但游击队的每一次行动,苗荫南都铭记在心,记录在《七十三年后的回忆》中。 幸亏跑得快躲过鬼子掀被窝 在游击队的日子里,苗荫南九死一生。“被鬼子摸黑掀过被窝,幸亏跑得快。”苗荫南对记者说,“沿着河沿跑,子弹就在头皮顶上飞过去,打到前面的河堤上,然后才听到枪响。”1942年,苗荫南随游击队驻褚兰南大杨子村,附近有一个中学,经常能听到学生们唱抗日歌曲。苗荫南高小毕业后,没能继续学业,同龄人的学校生活让苗荫南羡慕不已。他把想上学的念头给队长说了。不久,部队便安排他进后方的苏鲁豫皖边区战时中学,即后来的国立二十一中。 苗荫南随国立二十一中辗转来到郑州,此时已经到了1944年,抗战形势急转直下。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相继攻陷洛阳、长沙、衡阳,稍事休整又沿湘桂铁路南下,连续攻陷桂林、柳州,日行百里,如入无人之境。当年10月,蒋介石在知识青年从军大会上,发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掀起了青年学生参军的热潮。 再次投笔从戎 和150多名同学一起加入青年远征军 当年深感国家危亡了,苗荫南于是毅然投笔从戎。这次大规模征兵,国立二十一中共有156名学生应征入伍。苗荫南在《七十三年后的回忆》中记录了这段历史:“我们从河南镇平登车去军营时,镇平地方政府把送军工作做得井然有序。童子军小朋友为我们戴花的时候,正值寒冬,那个久阴初晴的早晨,小朋友都穿着童子军的夏季服装,短褂短裤,小手冻得红红的,在我们每个人胸前戴上大红花。”青年远征军是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国民政府组建的一支文化程度较高、武器装备精良的现代化部队,编有9个师,即201师至209师,分驻壁山、綦江、万县、泸县、扎佐、汉中、昆明、黎川、上杭。苗荫南被列入青年远征军第204师611团3营8连服役。 苗老说:“我们先是在四川万县学习拼刺等军事知识。1945年8月,培训结束前,蒋介石亲自为我们作动员报告。听说他刚讲完话,接到重庆来电,就马上回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时局有了重大变化: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随部队起义后被保送至军政大学 抗战胜利后,苗荫南想继续学业。部队推荐他到江苏镇江的师范学校学习。苗老说:“那里的老师教得很好,但我是苏北人,补习老师是扬州人,我听不懂他的课,学了一个月,实在坚持不下去,经我要求,被分回徐州师范后师二年级学习。但上了一年,我因前面的学习基础差,课时跟不上,就休学了。当时部队在地方有专门安置退伍军人的机构,我去求助安排工作,他们推荐我去南京的中央训练团。”从1947年9月起,苗荫南在中训团新闻班学习,不到半年,又因战争需要,重新回到国民党军队。 张瑾介绍,从1948年1月苗荫南被分在国民党18兵团65军187师政工队。次年12月,苗荫南随部队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命运再次发生转折,1950年1月,苗荫南经部队保送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大学学习,直到当年年底学业结束,1951年3月复员后在徐州师资训练班学习,之后,任教于铜山县潘塘小学,直至1985年4月退休。 珍贵《苗荫南像集》 幸运失而复得 在戎马生涯中,苗荫南收藏了260多张极具史料价值的照片,这其中既有他自己和家人的,也有他代朋友保管的,其中包括白崇禧、陈诚、黄杰等国民党高官的亲笔签名照。这些照片在文革之前莫名其妙地丢失了,所以在文革期间,苗荫南并没有因此受到过多的责难。更大的幸运还不在此,前几年铜山区档案馆整理档案时无意中发现一沓照片,其中有白崇禧、陈诚、黄杰等国民党高官的亲笔签名照,上面还写着“苗荫南留念”的字样。这些照片失而复得了。2011年,经过评选,两本《苗荫南像集》入选江苏省珍贵档案文献名录。 (编辑:红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