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韩国总理辞职跟民族节气有个毛关系

韩国总理辞职跟民族节气有个毛关系

时间:2014-04-29 11:04来源:百度百家 作者:百度百家
“岁月号”沉船事件发生以来,我们已经看到韩国发生了令中国人惊诧的事情,先是校方一位副校长觉得对不起死去的学生和家长自杀身亡,接着韩国总理认为,此次沉船事件是“难以想象的惨剧和悲剧”,自己作为国务总理应对此负全责,所以应该从这个位置退下来,原

  4月27日上午,韩国总理郑烘原召开紧急发布会,表示对韩国“岁月号”沉船事件负责,宣布引咎辞职。据韩国媒体报道,目前韩国总统朴槿惠已经批准了郑烘原的辞职请求。

  “岁月号”沉船事件发生以来,我们已经看到韩国发生了令中国人惊诧的事情,先是校方一位副校长觉得对不起死去的学生和家长自杀身亡,接着韩国总理认为,此次沉船事件是“难以想象的惨剧和悲剧”,自己作为国务总理应对此负全责,所以应该从这个位置退下来,原本早就想从这个位置退下来,但搜救应优先,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因此如今才宣布这一决定。

  这两个事件相关责任人,一个愧疚自杀,一个引咎辞职,他们的决然选择,确实让人肃然起敬。更有论者将此上升为与韩国知耻文化有关,认为郑烘原辞职是知耻知廉的表现,“有气节的民族”。

  问题是,如若将副校长和总理的行为上升为民族性的东西,又如何解释,为什么如此知耻而后勇,有节气的民族,竟也有岁月号船长李准锡(音)不待乘客离开,就先乘坐救援船自行逃生的行为,这不就是典型的的“领导先走”吗?行为十分可耻恶劣。

  船长弃船逃走不只是寡廉鲜耻,还违法,根据《船员法》规定,当船舶遇险时,船长有义务为保护人员、船舶、货物竭尽全力。若船长没有为救助船上人员尽职尽责,可被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也就是说,从“岁月号”客轮沉船事件中,我们发现了当事人两种截然不同表现,如果我们从副校长和总理的表现来看,认为这个民族有知耻的节气,那么从船长和船员的表现来看,则完全是贪生怕死,毫无民族节气可言。我们究竟是该相信哪一种判断呢?

  用一两个人的行为来指代一个民族特性,多少有点以偏概全,无论是通过船长、船员来证明大韩民族无耻无廉、没有节气,还是通过副校长和总理来证明大韩民族知耻知廉、节气当先,我认为都不足以让人相信。

  我不愿意从人的知耻心去分析当事人的行为举止,而是更愿意从人的无耻心去分析此事,即从当事人的私自利益考虑去分析。船长弃船逃走,可能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但他也有足够的时间来权衡留下赴死或逃生的利弊,他是选择要死后的荣誉,还是要活着但承受几年的牢狱?船长的行为其实已给出了答案。

  再来看副校长上吊自杀。其遗书显示,作为修学旅行负责人,他为大批学生依旧生死不明深感内疚。内疚是必不可少的,而事后的责任追究,会不会让他这个直接负责人倾家荡产,也是他必须面对的,倘若是面临倾家荡产的人生,想必他不光有内疚,也有对未来的绝望。一个绝望的人,又处在外界的高压之中,还有纠结不去的内疚,走向死亡对他来说,或许是一条解脱、逃避之路。

  对于总理的辞职,也完全可以用此办法分析,先不要把他想得多么高尚有节气,而是,他面对的压力是不是还能让他在总理的位子上从容呆着。从事情发展的进程来看,之前有家属要到在搜救海域附近地区静坐示威,之后又决定前往首都首尔,到总统府青瓦台去抗议,然后又与总理郑烘原对话,对政府施加了极大的压力。

  同时,韩国媒体对此次事件紧咬不放,一步步推进政府问责,民众对政府在救援行动中的不力相当不满,连我们这些外人看来,搜救行动的效率确实太让人无语。沉船事件影响已经非小事,在互联网时代,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韩国政府承受的压力想必非常的大。这个时候,无论是总理个人承受的压力,还是整个政府组织承受的压力,都需要一个人站出来担责,很显然,再没有比总理更合适的人选了。而总统很快就批准了总理的辞职,似乎已在内部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韩国NewOne 新闻网评论称,现在国民对政府极其不信任,郑烘原的辞职,是政府重拾国民信任的一种做法。我认为,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这是丢车保帅的政治手段,跟民族节气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我们把这样一个丢车保帅的手段贴道德标签时,却忘记了李敖讲过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最肮脏的东西一个是女人的阴道,另外一个是政治。”其实,比起肮脏的政治来,女人的阴道不知道要纯洁多少倍。只不过,有些政治肮脏得无非示人,有些政治肮脏得体面一些。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好歌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6-04-11 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