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郑州12月25日电 (记者董飞)在河南省郑州市,一座斥资上亿元兴建的旅游服务中心“中原之门”近日被拆,引发舆论追问。
10余台大型钩机哐当作响,工人在现场忙碌。中新社记者25日在位于郑州市农业路与中州大道东北角的地标建筑“中原之门”发现,这里已是一地废墟,只剩下暴露的钢筋、碎裂的墙体。 “半月前就已经开始拆了。”现场一位参与拆除的工人说。问及原因,无人应答。工人们埋头忙碌着清理现场。 2009年11月,官方以“发展旅游产业”为名,在郑州开建河南省旅游服务中心。公开资料显示,该中心占地50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总投资1.8亿元人民币,主体建筑采用“中原之门”的设计理念。 按照计划,2010年10月份,该旅游服务中心的部分场馆将投入使用。但事实上并未能如愿。附近居民向记者回忆说:“它最初的施工进度还挺快,后来不知为何停工了。” “2012年后,‘中原之门’就彻底烂尾了。”一位不愿具名的河南省旅游局机关服务中心官员告诉记者。 近两年间,中新社记者也曾路过“中原之门”时注意到,这座宏大的建筑院内荒草丛生,在繁华的城区内犹如一座“荒岛”。 对于此间媒体追问的“烂尾”真相与“拆除”原因,河南省与郑州市方面一直未作回应。 根据郑东新区管委会公示的“农业路快速通道工程郑东新区段征迁工作概况”显示,在中州大道与农业路交叉口东北角的位置将有多条立交桥经过,意味着建立交桥将与“中原之门”产生冲突。 记者在现场也看到,此处正在施工的立交桥已紧逼“中原之门”。不过,“中原之门”所处的郑东新区管委会不愿对此置评。 近年来,内地城市的“短命”工程并不鲜见。“中原之门”只是其中一个案例。 “地方政府对公共财政的投入太过于儿戏,即使是不良资产处置也不能一拆了之,牵涉到国有资产再利用和公共财政投资收益问题。”河南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崔向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任性妄为更辜负了市民对政府的期待与信任。”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