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丝绸之路经济论坛侧记:“带路”的商机与诀窍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带路”的倡议中蕴含着哪些商机?要实现这一倡议“带路”又有哪些诀窍? 在中国新闻社23日于福建泉州主办的“新世纪丝绸之路经济论坛”上,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一语双关的开场白点燃了会场内智慧的火花。对于“丝绸之路新商机在何处?”、“沿线城市如何把握发展机遇?”等问题,与会者从多个角度给出回应。 2013年9月,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对于这一倡议带来的商机,泉州和西安这两个“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城市的官员感受最为明显。 泉州市市长郑新聪用三个“多”描述了中央“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当地的改变:来泉州参观考察和文化寻根的人更多了;寻求合作的大企业多了;泉州接触的国际知名的企业更多了。 西安市副市长韩松介绍说,西安从2008年起就开始打造国际港务区,致力通过和天津、青岛等沿海城市合作,把这些地区港口服务功能转移到西安,从而将内陆的区位劣势变成优势。他表示,饭馆建得再好也需要有人来吃饭,需要营销,“老天保佑,机会来了”。 除了可以直接获益的沿线城市,商机的诱惑也正在向更广的领域和区域渗透。香港永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表示,“一带一路”的发展里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投资都离不开金融,未来银行的业务中将更多的涉及跨境结算,人民币金融产品将在更大范围被使用,这些都是商机。 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总裁李耀着重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外溢效应。他表示,该基金在东盟投资了7亿多美金,目的就是寻找一种新的商业价值观,通过中国适当的技术、经验和商业模式,帮助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社会均衡、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商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所可以作出的贡献”。 当白岩松要求发言者用一句话来概括“一带一路”构想可能碰到的问题时,上述嘉宾提出了一个共同的关切:中国如何实现“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双赢与多赢? 在当天的“丝绸之路”大讲堂上,三位学者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为如何成功“带路”提供了三个关键词:开放、互信、共赢。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指出,亚洲的区域合作形式多样,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是一个涵盖非常广,能够容纳多种合作形式的主张和倡议。 他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没有限制或者是局限在某一个地区或者是某些国家,“理论上最大的空间将包括90多个国家,大半个世界都涵盖进去了,所以它的开放性特征是存在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指出,要向各国推荐“一带一路”构想,有很多复杂的因素需要解决。其出路在于创造一个共赢的局面,做的时候一定不要造成排他性。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给出的关键词是共赢,他强调,要和东盟谈合作,一定要考虑他们在想什么。所以中国推动“一带一路”,首先就是要积极的获得沿途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各国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我们要把我们良好的愿望、要建成什么样的丝绸之路告知人家,积极争取人家的参与”。许宁宁说。 活动结束之际,主持人白岩松也表达了自己的愿景:他希望“一带一路”能够从构想逐渐变为现实,“我们每一年都可以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务实地谈论新话题”。(中新社记者 周锐)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