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慈善·民生 >>有“附加值”的民间公益值得称赞

有“附加值”的民间公益值得称赞

时间:2014-12-01 09:41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郭杨阳
操场变成卖场,幼儿园学生变身“老板”。11月27日,东莞创思阳光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家长举行义卖活动,为云浮市郁南县西镇小学筹集“免费午餐”善款,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吃上热腾腾的午餐。

  操场变成卖场,幼儿园学生变身“老板”。11月27日,东莞创思阳光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家长举行义卖活动,为云浮市郁南县西镇小学筹集“免费午餐”善款,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吃上热腾腾的午餐。

  这场义卖最值得一提的地方在于:“从娃娃抓起”的慈善义卖很好地培育了市民的慈善公益意识。进而,为民间公益力量的兴起埋下了种子。通过梳理可见:正是有着优质的民间公益土壤,东莞的“爱心事件”才频频出现。

  家住东莞企石的七旬老汉黄杞全,自幼双目失明,凭借超常的毅力学会了竹编技艺。数十年如一日,黄杞全凭借双手编织竹器自力更生。往年向他定制竹器的客户,由于转行突然停止采购他编的产品,导致他一手编织的上千只小竹篮滞销。老人的故事经南方日报等媒体报道后,社会爱心人士纷纷致电或直接登门要求购买小竹篮,滞销的产品被一“抢”而空。

  黄杞全老人的故事除了有公益示范样本,更在于:这份爱心传播同时伴随着励志正能量。市民帮助了黄杞全老人,而老人自力更生的故事也激励市民靠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这种互动式的,有“附加值”的爱心活动丰富了民间慈善的内涵,同时兴起的还有“裹被挑战”。日前,东莞厚街一企业在微信、微博上发起慈善“裹被挑战”活动,网友在户外身裹棉被摆出任意“POSE”拍照后发送至该企业的微信或微博,该企业即为西北高寒地区贫困青少年捐献一条棉被。短时间内,该活动参与网友已超过200人。

  如果说小孩和老人成了民间公益的个体要素,丰富了民间公益的内涵,那么,企业发起的这项“裹被挑战”则丰富了公益的形式。原来,公益也可以很有趣,企业通过有趣的活动吸引网友参与的同时,既实现了公益诉求,也宣传了企业,同样很有“附加值”。

  审视这三则公益事件,其共同点有:参与者都是普通市民和普通企业,有着传承和互助的题中之义,更重要的,通过巧妙的形式都实现了“附加值”。事实上,公益慈善本应是众人之事,它可以跨越年龄与阶层。在慈善文化发达的美国,有超过89%的普通家庭在为约100万个慈善机构提供各种形式的捐助,相关调查显示,美国的慈善捐赠10%来自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85%来自全国民众。慈善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运动”。

  相比而言,我国的民间公益慈善还较为滞后,但公益慈善由官方主导向“全民运动”转变,已经是大势所趋。东莞优质的民间公益慈善土壤,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更重要的,在民间公益慈善意识有待挖掘的社会背景下,这些有附加值的,有趣的公益慈善模式无疑是更有价值的可资借鉴版本。其他地区的民间慈善,同样可以通过趣味和“附加值”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而从民间公益慈善的勃发开始,形成公益慈善的力量源泉。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玉殿晗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09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