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不论在外闯荡多少年,有多大的成就,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回家守着父母的念头越来越强烈。而从事了近30年的慈善事业,到了知命之年的邵建波却为了更好地“保护”老父亲,将户口迁移至山东的某个小县城。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被称为“活雷锋”的全国爱心形象大使,“逃”似的远离正需要他照顾的老父亲?难道又是一场“疯狂作秀”?还是另有隐情? 被推荐“感动中国人物” 却刺激到媒体 2014年11月10日,南京某媒体在报纸上刊登再寻“感动中国”江苏人物,曾见证邵建波做20多年善事的几位老人在家看到报纸便拨打了上面的热线电话,一致要求推荐邵建波。 岂料该报的新闻记者竟打电话给并不知情的邵建波: “你太会作秀,太会炒作,经常用各种假名字,我们领导不喜欢你的这种行为。也决不会派任何记者采访你!” 对此,邵建波既无奈又委屈:“我所做的事情,不是为了做给谁看,也不是需要名誉。如果当年没有那个不知名的军人救我,我早就不在了,我所做的事情完全是抱着一颗感恩之心。我感谢那些打电话推荐我的人,可是他们的感恩之心却被亵渎!我已经将我的户口由南京迁到山东省一个偏僻的农村小镇,从此,索捐者再也找不到我,也不劳烦那家媒体再费心"揣测"我的所作所为了!” 慈善奶奶:做好事自我表扬比“说风凉话”的人高尚 “作秀需要花这么大代价来做的?”有人质疑邵建波作秀,现任江苏省侨联委员、南京市行风监督员等多职,多次当选为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次仁措姆很激动,直呼:“邵建波太冤枉了,我要给他洗冤!” “谁作秀可以不图名不图利做这么多年?2013年6月,我和省政协一起去聋哑学校看望那里的孩子们。活动结束后,看到邵建波与一个坐在轮椅上有残疾的中年妇女攀谈了很久,好奇之下我去打听,才知道20年前邵建波资助她走上致富道路,正巧,她也去聋哑学校献爱心。这是爱心的一种传递,怎么就能被误会是作秀?在汶川地震时邵建波收养了两个孤儿,已经6年了,投入的精力、耗费的心血有谁知道?他说道给谁听了?”次仁措姆一边讲着邵建波做的善事,一边怒斥那些误会邵建波的媒体。“是我看到他的报道又亲历了许多事情,背着他给媒体打了电话参加竞选。他如此乐于助人又能减轻政府的负担,这样的精神难道不该发扬光大吗?” 南京慈善会的第一名志愿者和创始人、被人尊称为“金陵慈善大姐”的汪洁华,是位80岁的离休老干部,13岁时曾随陈毅部队横渡长江,现在慈善协会的会员们都亲切地喊她“慈善奶奶”。对于邵建波的为人处事,汪洁华老人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评论: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容易吗?小邵二十几年前就做好事,当时他在华新商场卖衣服,他不像其他商家,将断码的衣服来年再卖,而他会捐给那些没有衣服穿的人。自从南京慈善会成立后,他每次都会带头捐款捐物。” “小邵对自己的生活要求节俭甚至有些苛刻,可是对朋友和生活有困难的人他从来没有吝啬过。我认为,任何人,做了好事,心理上需要自我表扬,自我肯定,这都是人性。哪怕是作秀,那也是善良的秀。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只要你去做,就比那些袖手旁观说风凉话的人高尚得多。有人说邵建波作秀?我希望说这话的人站出来像他一样"作秀"30年给我看看?做了好事必须得忍气吞声,背负骂名才不叫作秀?” 疑惑:什么才是主流媒体心中的正能量? 60岁的残疾人陈旭在多年前得到邵建波的资助,生活也渐渐好转起来。他用行动诠释了邵建波的爱心,于2013年组建了“南京蒲公英残疾人互助社”,以残疾人帮助残疾人为宗旨。从“南京蒲公英残疾人互助社”成立以来,已经帮助了26人,为残疾人办意外伤害保险约600余人。“南京蒲公英残疾人互助社”成立后的很多活动物资,其实都是邵建波出资购买,可是他从来不让我们说。” 邵建波说:“我接触残疾人比较早,比一般人更能体会到残疾人的无奈,他们的贫困,他们的痛苦,他们是社会上最弱势群体。上天有时真的不公平,有的人一出生就注定不幸,残疾的身体让他们的人生充满遗憾与悲伤。但是我们要做的是让残疾人在精神上彻底站立起来,让他们明白肉体上的残缺不是隔绝于这个社会的理由。” 陈旭告诉邵建波,在“南京蒲公英残疾人互助社”里,有一位情况特殊、家庭贫困的残疾人叫刘成根。由于瘫痪长期卧床,已经60岁的他每天只能躺在床上通过声音,感受外面的世界,甚至晒晒太阳都是一种奢望。他的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一个人挤在只有几平方米的地方。 在得知刘成根最大的心愿是到玄武湖、中山陵走走晒太阳时,11月20日上午,邵建波决定和志愿者们帮助老人达成心愿。公园里刘成根激动得唱起邓丽君的《甜蜜蜜》…… 看到这个感人的情景,陈旭拨打了南京市3家知名媒体的新闻热线,激动的陈旭告诉他们,有好人帮助瘫痪老人完成几十年心愿,却没有等到一个记者答复。陈旭道出自己的疑惑:“现在小三在马路上被打、小偷被撕掉衣服无法遮掩叫新闻,而这种乐于助人、弘扬正气的事情却不闻不问。不是要宣传正能量吗?什么是媒体心中的正能量呢?” “索捐”事件成为邵建波永久的痛 2006年,邵建波成立了第二个“授之以渔”创业园,以每年近90万元的租金租下南京皇后大道服饰广场,给需要帮助的人免费提供帮助。但操作1年多以后,邵建波发现很多受捐助者竟围在市场内打麻将,甚至还有人拿着他给的创业资金买彩票。一气之下取消了部分人的创业资格,而这部分人,竟成了日后索捐漫骂的“固定人群”。 2007年5月,数十个索捐者上门索捐,邵建波的母亲黄女士被逼吐血身亡。与此同时,本地人蒋某冒“军嫂”之名,曾多次找到邵建波,提供爱人在部队的证件,并叙述其家庭如何如何困难,于是邵答应在自己经营的商场内免费提供给她一个店铺使用。不料年底有人举报蒋某不是“军嫂”,是冒牌的,随即创业园办公室通知她10天内搬出。此时蒋某一改从前,要求创业园赔偿她失业的损失,赖着不肯走。遭到拒绝后,蒋某竟带人找到了邵建波的家。这个假军嫂,带着大批黑社会人员攻击邵建波唯一的老父亲,堵在他的家门口,不仅戳坏邵建波的汽车,还用胶水倒入锁芯内……吓得邵建波80多岁的老父亲报警,反而被讥讽“叫你要出名的啊?”回忆起这些往事,邵建波仍然心寒不已。2008年初,那年冬天雪下得很大,没人知道当时在那么凄惨的情况下,邵建波还为贫困群众捐了很多的棉衣。“现在有钱人和明星都往国外迁移,而我却迁往乡下,一是为了保护我的老父亲,二是到当年我们全家逃难时呆过的地方,报答帮助过我们的人。”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