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慈善·民生 >>王新发:甘当乡村教学“钉子户” 21年执着坚守照亮深山学堂

王新发:甘当乡村教学“钉子户” 21年执着坚守照亮深山学堂

时间:2014-11-26 14:34来源:中国文明网 作者:中国文明网
自从18岁师范毕业后来到格里小学任教至今,王新发在芜湖市南陵县烟墩镇中心学校已经坚守了21年。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意思是不要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要记住,最美的景是在橙黄橘绿的时节。同学们想一想,你们家的地里有什么熟了?”

  “老师,我家的玉米熟了,是黄色。”

  “老师,我家有苹果。”

  “……”

  走进芜湖市南陵县烟墩镇中心学校格里分部的教室,王新发正在给二年级的学生讲解苏轼的诗《赠刘景文》。当讲解到“橙黄橘绿时”,孩子们在他的启发下,七嘴八舌地讲起自家地里种植的作物,课堂氛围顿时活跃起来。

  自从18岁师范毕业后来到格里小学任教至今,王新发在这里已经坚守了21年。具体带过多少学生,他已经记不住了。他觉得,年数、人数,这些数字于他而言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只要能和孩子们待在一起,比起纷沓而来的荣誉还要令他充实和开心。山风呼啸,阴晴变迁,21年光阴岁月,群山环绕的学校被翻修了几回,班级和老师越来越少,愈加沧桑的他却依然穿梭在来去乡村的路上。乡亲们说,他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像钉子一样“钉”在了学校。

  1.从小立志当一名乡村教师 “苦点没关系人在学校心踏实”

  王新发,出生在原格里村旁的格外村,由于父母多病,年幼时的他生活非常艰苦,每年的学杂费都要靠村里补助,从贫穷农村家庭走出的他,深刻理解接受教育对农村孩子的重要性。“当时,我的愿望便是当乡村老师,希望能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农村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实现梦想。” 王新发说。

  1993年从南陵师范毕业后,王新发便主动要求到家附近的格里小学任教,当时,学校给他安排了一个简陋的房间,没有厨房,学校也没有食堂,他用一个火炉,烧了一年的饭。格里教学点条件一直不好,在2011年之前,校舍破旧,办公条件简陋,教学设备落后,冬天异常寒冷,夏天却又异常炎热,但他从来就没有叫声苦。以前,他一直住在学校破旧的教师宿舍里,2003年,因为宿舍太破存在安全隐患,他的住处被拆除了,考虑到自己的孩子在镇上读书,无奈,他只好搬到了离教学点八公里外的镇上住,此后每天骑着车早出晚归。

  遇到雨雪天气,他虽然穿了雨衣,到了学校衣服还是全湿透,一天下来,好不容易衣服被体温“烘干”,傍晚回家,又被风雨打湿了。至于雾天更是麻烦,山路难走又很危险,有几次他还差点出了事故,山里天气多变,气温骤降的情况比较常见,有一次,他忘了准备衣服,天突然冷得受不了,他没办法,只好穿着雨衣上了一下午的课。由于来回路程遥远,王新发中午不回家,就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吃着从家里带的饭菜。因为学校教师少,他又是负责人,为了学生的安全,他中午从来就不休息。对他来说,苦点没啥,人在学校里,看着学生,心里就踏实了。多年来,他就是这样一直来回跑,不管风霜还是雨雪,从来不曾间断过。

  曾经的格里小学,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教学设备,都非常简陋,泥土地的操场杂草丛生,学生的活动空间只能局限在教室,课桌椅缺胳膊少腿,调皮的学生坐不稳便会摔倒,教室顶上只有两盏日光灯,阴天下雨时,学生们连看个黑板都看不清。

  “那时候条件非常差,教室连一台电风扇都没有,每到夏天,学生们一个个热得脸通红。”王新发回忆着。可是,他依旧没有放弃过这里的学生、放弃过自己的教师理想。

  2.教学“多面手”、生活“勤杂工” 全能教师也有无奈

  在学生们眼中,王新发是一名多才多艺的全能教师。刚来学校的时候,他教数学。学校缺少语文教师,他又主动请求改教语文。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又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专学历。他总是想着要把最好的东西都教给他的学生,乡村小学没有音乐教师,各年级的音乐课都是他一个人带,拿着电子琴自弹自唱根本难不倒他,给学生伴奏,得心应手。每年他都要组织学生开展"六一"联欢活动,从编排、组织到最后的演出,都一人包办。学校没有设备,他就把自家的音响设备拿出来用,一拉二拖,音响坏了,王新发没怨过半句。他所编排的节目曾经在全镇小学文艺汇演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他还担当体育老师兼玩伴的角色,带学生打球,教学生做广播体操,做各种游戏,在王新发的带领小,学生的德智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一年级班上的一位女同学,个子小但羽毛球球技在格里小学是数一数二的,“王老师有时候都打不过我。”这位女同学骄傲的说道。

  如今的格里小学只有王新发和另外一名老师,所有事情他都要亲力亲为,久而久之,王新发就成了学校的“勤杂工”。

  2011年之前,格里教学点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老房子,瓦片脱落,大雨天屋外倾盆屋内就成了水帘洞,王新发便自己爬到屋顶,做起泥瓦匠的工作来。说到旧屋顶的瓦片,王新发至今仍心有余悸。“现在想想都害怕,瓦片比较滑,稍不留神都可能滚下来。”他说。格里小学的房屋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屋顶铺设的都是黏土瓦,随着瓦片的老化,每逢暴雨来临,屋里都会漏雨。雨过天晴,王新发都要爬到屋顶,一块块翻修。课桌凳缺胳膊少腿,他拿起斧头锤子自个儿修理。作为教学点的负责人,在他的修修补补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用上了完好的桌椅。

  2013年,南陵开启了“在线课堂”试验工作,王新发作为辅讲教师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为2014年确定格里教学点作为 “在线课堂”装备全国现场研讨会一个参观点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格里通了网络,王新发便经常从网络上下载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记录片来开阔孩子的眼界。

  学校越来越漂亮,可是老师和学生却越来越少。“如果能再来几个老师就好了。”看着宽敞的校园,面对不断减少的教师队伍,王新发神情里流露出一丝无奈。

  3.充当留守儿童的"爸妈" 他的手机成孩子和家长“亲情电话”

  王新发除了在教学上呕心沥血,在生活中,更是竭尽所能关心照顾自己的学生。格里教学点坐落在烟墩镇最偏远的霭里村,山村闭塞,村里的中青年纷纷外出打工赚钱。当记者询问有多少孩子是留守儿童时,二年级23个学生中的18个低着头举起了手。“父母不在身边,我们做老师的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王新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玉殿晗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09 11:03